您好。
有關機車與路權之資料,答覆如下:
一、本館典藏學位論文 http://aleweb.ncl.edu.tw/F
(一)
題名/著者 機車通行路權之研究 / 藍振原撰
出版項 民92
稽核項 [9], 120面
附註 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
典藏位置、 索書號:遠端碩士書庫、 557.15 065M 92-3
(二)
題名/著者 臺灣地區機車路權推動策略之研究 : 臺北市個案分析 / 蕭貴賓[撰]
出版項 民91
稽核項 191面
附註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典藏位置、 索書號:遠端碩士書庫、 572 085M 91-14
二、期刊文章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可以找到以下期刊文章書目,如要看全文,可以到全國大型圖書館(或本館)閱覽。
(一)
篇名:安全駕駛人的基本配備--機車族的路權觀念與保險安排
作者:孫騰敏
刊名:現代保險金融理財雜誌
卷期:241期
出版年月:200901
頁次:頁32-35
(二)
篇名:改善機車行車秩序大執法之檢討分析
作者:何國榮;陳少旭
刊名:交通學報
卷期:2卷1期
出版年月:200209
頁次:頁135-149
關鍵詞:路權;機車交通事故;汽機車分流
中文摘要:
目前全國汽、機車數高達一千七百多萬輛,其中機車超過一千一百萬輛,約佔三分之二,但長期以來,交通主管機關均認為「機車」是過渡性交通工具,必然隨著經濟發展、汽車的增加,而逐漸減少,甚至「消滅」,因此,在交通法令制定及交通工程規劃方面,均漠視機車的存在,致機車行駛「路權」保障不足,停等空間不夠,使其違規流竄於各車道、甚至橫行於紅磚人行道上,造成都市交通秩序紊亂,及交通事故頻傳,亟待改善。根據統計資料,我國機車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佔全部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之比例高達五十一%,雖然自民國八十六年起騎乘機車強制戴安全帽,已有效減少機車傷亡人數,但戴安全帽僅能減少車禍發生後之傷亡程度,無法減少機車交通事故發生,因此,為進一步大幅減少機車肇事傷亡,必須從改善機車行車秩序,減少機車交通事故著手。有鑑於此,警政署及交通部乃研修交通法令,賦予機車合理「路權及速限」,督促各地方交通管理機關,積極佈設「機車優先道」、「機車專用道」、「機車停等區」、「機車二段式左轉待轉區」,以提供機車「合理使用空間」,另警政署亦規劃「汽、機車分流」大執法,要求全國同步施行,預期將可大幅降低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
篇名:論道路交通路權範圍之變化
作者:湯儒彥
刊名:經社法制論叢
卷期:30期
出版年月:200207
頁次:頁205-236
關鍵詞:路權;事故鑑定
中文摘要:
本文依據路權之內涵,探討各種不同道路與交通狀況下路權範圍的變化,文中將依據路權之基本內涵與變異態樣,以各種實際道路狀況為基礎,說明路權變異之應用變化,冀求獲得一理論基礎客觀厚實之路權應用方法,同時在實務上可獲得大眾之一致認同者,以助益目前之事故鑑定與歸責裁判等工作。
(四)
篇名:從過失理論探討道路交通的路權內涵
作者:湯儒彥
刊名:都市交通
卷期:15卷4期
出版年月:200012
頁次:頁1-9
關鍵詞:路權;交通事故;事故鑑定;過失理論
中文摘要:
「路權」為現今道路交通法體系中,非常重要之概念,「路權」理論建立之濫帷,除在促進道路交通之流暢外,更在保障用路人安全有效之用路,防止化人故意或不當之侵害,導致用路人本身之生命、縱體或財產之損害。但「路權」乙詞並未見諸於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或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等法規條文中,而係出自於交通工作等相關之學術領域之上,因此當其運用於規範道路車流之行為時,因定義上的未見調整釐清,而使得諸多問題與爭議相繼出現。本文嘗試自刑法之過失犯論中,找出意外事故歸貴的過失成立要件,配合人類之駕駛行為,與機械操作之原理,建立路權理論之內涵,使非用路人注意能力及預防能力所及之範圍,成為路權保障之內涵,縱然事故發生,亦屬合法行為。而超越此範圍者,表示用路人有足夠之注意與預防能力,則依據過失理論,其無由再成為保障之內容亦不再包含於路權範圍之內。如此,使路權理論之內涵,更貼近一般之駕駛習慣與行為,並節合法律上過失理論之法理邏輯,有助於路權理論更臻完善,更為厚實,甚至更具法律上之說服力,對事撤歸貴或裁判,有著積極正面之幫助。
三、網路資源
(一)
交通事故處理暨路權規定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交通警察大隊南港分隊
警員 鄭志成
http://studaffirs.cust.edu.tw/health/accident.html
(二)
新竹縣交通安全素材 > 認識機車路權
http://media2.nc.hcc.edu.tw/vehiclesRights2.html
(三)
機車路權
http://iotsafety.rd.fcu.edu.tw/Team%20result/NO.1/06.html
以上答覆 謹供參考
祝 安康
國家圖書館 知識服務組 敬啟
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