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 我想請問,天一閣藏書的曆史影響 非常感謝!

您好
關於天一閣, 請參考以下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及 " 維基百科 " 和 " 百度百科 " 的網路
資料, 僅供參考.

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係明代兵部右侍郎范欽致仕後所建。范欽﹐字堯卿﹐號東明。該閣建於嘉靖四十年(1561)﹐四十五年落成。天一閣背北朝南﹐為兩層磚木瓦建築﹐全部木結構封於山牆內﹐以備火患。樓上取“天一生水”句“天一”之意﹐為一大間﹐以書櫥間隔﹔樓下取“地六成之”句“地六”之意﹐分作六間。周圍無其他建築相連﹐閣南又鑿有水池﹐均含防火之意。閣北有假山古樹﹐環境幽靜。范欽曾宦遊豫﹑贛﹑閩﹑廣﹑滇﹑桂等地﹐悉心訪書﹐所得甚富﹐後又從豐道生處購得宋元祐年間豐氏萬卷樓藏書。所蓄最多時達七萬卷。其中宋元刻本﹐明弘治﹑嘉靖年間編修的地方誌﹐及明代登科錄尤為珍貴。范欽立下“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等家訓﹐定制甚嚴﹐外人難以窺見。乾隆時﹐范氏後人進書七百種﹐供修《四庫全書》之用。後范裔式微﹐藏書遭官吏侵吞﹑壞人搶奪﹑戰爭破壞﹑蟲蛀霉變﹐後只剩一萬餘卷。經多次撥款修建﹑擴充藏書﹐至今蓄書已逾三十萬卷。並闢有閱覽室﹐對外開放。 


中國明代私家藏書樓。在浙江省寧波市區月湖之西。明嘉靖四十年(1561)范欽創建。閣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註》:“天一生水”﹐即以水克火之意。清康熙四年(1665)﹐范欽重孫范文光在天一閣前增築假山園林﹐1934年邑人馮孟顓等集資重修﹐並移寧波孔廟的尊經閣和碑石於藏書樓北﹐命名為“明州碑林”﹐與天一閣合為一體。 
天一閣的布局﹐在主軸線上﹐前為天一池﹐中為天一閣﹐後為尊經閣和明州碑林。天一閣為木構六開間二層樓房﹐重檐硬山頂﹐前後有廊。樓上為通長的一間﹐以書櫥間隔。樓下面闊﹑進深均為六間﹐喻“天一地六”之意。清乾隆皇帝曾命測繪天一閣書樓﹑書櫥款式﹐興建文津閣等南北七閣﹐以藏《四庫全書》﹐天一閣因此聞名於世。 
天一閣原有藏書 7萬餘卷﹐以地方誌和登科錄最為珍稀。後歷經滄桑﹐藏書散失甚巨﹐至嘉慶十三年(1808)﹐藏書實存 5.3 萬餘卷 4094部。鴉片戰爭時﹐被英國侵略者掠去《大明一統誌》等數十種。咸豐年間又遭盜竊﹐至1940年﹐藏書僅存 13038卷。 
後經文物工作者的積極努力蒐集﹐收回了許多原天一閣的藏書和其他重要善本圖書﹐現天一閣藏書達30萬卷﹐其中善本圖書 8萬餘卷。為加強對天一閣的保護﹐曾多次撥款維修。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係明代兵部右侍郎范欽致仕後所建。范欽﹐字堯卿﹐號東明。該閣建於嘉靖四十年(1561)﹐四十五年落成。天一閣背北朝南﹐為兩層磚木瓦建築﹐全部木結構封於山牆內﹐以備火患。樓上取“天一生水”句“天一”之意﹐為一大間﹐以書櫥間隔﹔樓下取“地六成之”句“地六”之意﹐分作六間。周圍無其他建築相連﹐閣南又鑿有水池﹐均含防火之意。閣北有假山古樹﹐環境幽靜。范欽曾宦遊豫﹑贛﹑閩﹑廣﹑滇﹑桂等地﹐悉心訪書﹐所得甚富﹐後又從豐道生處購得宋元祐年間豐氏萬卷樓藏書。所蓄最多時達七萬卷。其中宋元刻本﹐明弘治﹑嘉靖年間編修的地方誌﹐及明代登科錄尤為珍貴。范欽立下“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等家訓﹐定制甚嚴﹐外人難以窺見。乾隆時﹐范氏後人進書七百種﹐供修《四庫全書》之用。後范裔式微﹐藏書遭官吏侵吞﹑壞人搶奪﹑戰爭破壞﹑蟲蛀霉變﹐只剩一萬餘卷。經多次撥款修建﹑擴充藏書﹐至今蓄書已逾三十萬卷。並闢有閱覽室﹐對外開放。 



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月湖西側的天一街,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當時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歷時四百餘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藏書五萬三千餘卷,也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三座民間藏書樓之一。它不但收藏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典籍,並且對後世其他藏書樓的興修也產生過重大影響。嘉慶十四年阮元在杭州靈隱寺創建書藏樓時,即制定了《書藏條例》[1]。黃宗羲在《天一閣藏書記》中云:「范氏能世其家,禮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雲煙過眼,世世子孫,如護目睛。」
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當時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的私家藏書樓。范欽喜好讀書,平生所藏各類圖書典籍達7萬餘卷。在他解職歸田後,便建造了天一閣來保管這些藏書。

天一閣的名字取自漢代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語。因為火是書樓的大患,所以不但名字取做天一,而且連房屋的結構也建成天一地六之勢,以求以水克火。書閣為木構的二層硬山頂建築,通高8.5米。底層面闊、進深各六間,前後有廊。二層除樓梯間外為一大通間,以書櫥間隔。此外,還在樓前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環境,又可蓄水以防火。

天一閣的建築布局後來為其他藏書樓所效仿。乾隆帝南巡時,命人測繪天一閣房屋、書櫥的款式,以此為藍本,在北京、瀋陽、承德、揚州、鎮江、杭州興建了文淵閣、文津閣等七座皇家藏書樓以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從此名揚天下。

為保護藏書的完整性,范欽制定了嚴格的家規,包括酒醉後不得登樓,不准擅領親友入閣,不得留宿閣內,更禁止擅自將圖書借給外房及他姓者。子孫們也遵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族規,甚至還規定家族中的婦女也不准登樓讀書。不過范氏後代也並非完全墨守成規,他們曾邀請一些著名學者如黃宗羲等入閣瀏覽,更增添了天一閣的名望與榮耀。

然而因為戰亂、盜竊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天一閣後來還是流失了大部分的藏書。乾隆帝詔修《四庫全書》時,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呈珍本638種,絕大多數未歸還。乾隆三十九年六月,特頒諭旨,稱「浙江寧波府范懋柱家。所進之書最多。因加恩賞給《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以示嘉獎。聞其家藏書處曰『天一閣』,純用磚瓦,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並無損壞。其法甚精。著諭寅著(杭州織造)親往該處看其房間製造之法若何……今辦《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欲仿其藏書之法,以垂久遠。」寅著經考察後隨即報告天一閣前鑿有水池,「傳聞鑿池之始,土中隱有字形如『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義,即以名閣。閣用六間,取『地六成立』之義,是以高下深廣及數目尺寸,俱合六數」[2]。乾隆遂下旨仿天一閣建造文淵閣等「內廷四閣」,「閣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閣」[3]。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賜范家《平定回部得勝圖》十六幅。乾隆五十二年二月,再賜《平定兩金川戰圖》十二幅。

嘉慶十三年(1808年)時,閣內有藏書4094部,計53000卷。鴉片戰爭開始後,英國軍隊掠去了《大清一統志》等輿地書數十種。咸豐和民國年間,盜賊頻頻光顧天一閣,將盜取的書籍賣給了書鋪、傳教士,甚至造紙廠。到1940年,不包括乾隆帝賞賜的《古今圖書集成》,閣中其餘藏書僅餘1591部,計13038卷。後設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訪得流散圖書3000餘卷,又獲得當地收藏家捐贈的一些古籍善本,從而使目前天一閣的藏書總數增加到30萬卷冊,其中古籍善本約8萬餘卷。

天一閣現存的古籍善本大都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為海內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舉錄,分別有271種和370種。科舉錄分進士、會試和鄉試三種,藏量占該類文獻存世量的八成以上。更珍貴的是,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萬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無缺的進士登科錄,堪稱鎮樓之寶。

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欽的曾孫范光文在書樓前後環繞水池堆疊假山,築亭架橋,環植竹木,使之具有了江南園林的風貌。1933年,天一閣的東牆被颱風吹倒,范氏後人無力維修。於是地方人士組成了重修天一閣委員會,籌款修繕天一閣,並把原來在寧波孔廟內的尊經閣,連同當地的一批宋代至清代碑刻,一齊遷建於天一閣的後院,命名為「明州碑林」。1986年和1997年,當地政府又分別在藏書樓的東南側和西南側修建了兩座附屬園林,使整個天一閣建築群的佔地面積達到了25000平方米左右。

戲樓 
戲樓頂內 
戲樓左側廂房 
麻將展覽館與天一閣緊鄰的有一座秦氏支祠,建於1923年至1925年。祠堂面積約2165平方米,前後三進院落,以照壁、門廳、戲台、正樓、後殿等形成南北中軸線,左右兩側建有廂房。在裝飾上,它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多種傳統民間工藝,並且題材豐富,造型優美,是寧波民居建築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尤以朱金木雕最為出眾,典型建築為戲台。戲台的屋頂為單檐歇山頂,由十六個斗拱承托。穹形藻井用近千塊板榫搭接構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樑柱上雕刻各種人物故事,刷以紫漆,外貼金箔,得金碧輝煌之效果,故稱朱金木雕。整個戲台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是祠堂中最華麗的建築。秦氏支祠在1949年以前的每年都要舉行祭祖活動。後併入了天一閣。
維基百科


天一阁外景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19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市城市口号与天一阁有关: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是: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 天一阁正门
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天一阁藏书楼图册(14张)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後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 天一阁石雕
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先后将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将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
  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    天一阁
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乾隆帝南巡时,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渊阁等七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扬天下。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    宝书楼
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公佈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天一阁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中国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中国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