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有人親媽卻叫姨仔

您好!

有關稱呼親生母親為「姨阿」之提問,簡答如下:

一、相關圖書資料:

1. 程俊源,〈台、華語「稱代系統」與閩、客語「親屬稱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摘要:「……繼而我們也考慮了歷時的維度,探察了台灣閩、客語表「母親義」稱謂的在歷史與地理上的反映,指出閩、客語的親屬稱謂皆能反映底層現象。並說明台語看似混淆輩份的「以侄為孫」現象,是在甚麼樣的文化背景下產生。……」

本館藏有該論文紙本,索書號:典藏書庫 博士論文庫 802 006D 100-5
查閱該論文電子全文,請利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 http://ndltd.ncl.edu.tw/  

2. 練春招,〈從“(彌女)婭”、“依婭”、“(月能)(月能)”到“媽媽”——福建武平巖前方言母親稱謂的轉變〉,《修辭學習》 2005 (04),頁28-31。

3. 陳剛,〈北京人對母親稱謂的演變〉,《語文研究》 2:51-56 1983,頁51-56。


二、網路資源:

1. 
「流言七:臺灣有許多人稱呼母親為「姨阿」,這源自於平埔族人稱呼母親為 /ina/。
「這個流言必須面對的嚴峻考驗是:福建、廣東也有許多人稱呼母親為「姨阿」。具體而言,泉州為「阿母/母阿文化圈」,潮州為「阿姨/姨阿文化圈」,客家地區為「阿姆 (a-me) 文化圈」。漳州比較複雜,沿海一帶屬於「阿母/母阿文化圈」,靠近潮州的雲霄、詔安、東山一帶屬於「阿姨/姨阿文化圈」,另外還有些地方的人稱呼母親為「阿姐 (a-tsia)」[1]。由此可見,臺灣那些稱呼母親為「姨阿」的人,同詔安、饒平或潮州其他地方的關連性可能比較大。......

(請參考全文及留言討論)

引文來源:
Ko-Hua Yap,「終結幾個平埔血統論的流言 (六) 」,『地圖會說話』,2010.7.10
http://mapstalk.blogspot.tw/2010/07/blog-post.html 

2. (類似例子:稱父親為叔)
「在部分农村地区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避称爸爸或爹爹的习惯,就是,当孩子的父亲在其兄弟中排行老大时,该孩子得称呼父亲为“大”(既“大大”,该称呼在此情况下实质上和如今称呼中伯伯同义);当父亲在其兄弟中排行最小时,孩子得称呼父亲为“叔”(该称呼在此情况下实质上和如今称呼中“叔叔”同义)。这种做法是有讲究的,既该父亲命中无儿,避讳称爹爹或爸爸,孩子好养,另外也显得家族人丁兴旺。」

引文來源:
「爸爸(“父亲”的口语化称呼)」,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8355/11247806.htm

3. (類似例子:稱父親為叔)
「我问过上辈儿人,他们解释说:“他们的叔就是他们的爸,这样叫,阎王爷就不认为那是他们的孩子,就能够健康成长了。“长大后我才发现,这样的“叔”基本上都是弟兄一人,“单根独苗”,家乡人称为“人不旺”,把父亲喊成“叔”是一个“破法”。想想上辈儿人的解释,还真有几分道理。」

引文來源:
石广田,「“叔”也是对父亲的称呼」,『河南日報』農村版/2013.8.16 第3版
http://newpaper.dahe.cn/hnrbncb/images/2013-08/16/03/HNRBN03B03XQMYC816.pdf 

4 (類似例子:稱父親為叔)
「我和姐姐們還沒進城的時候,都稱我們的父親為“叔”,以致進城後父親周圍的一些同事認為我們這幾個孩子都不是父親的親生。據老人們說,隻所以把父親稱為叔,是為了保證孩子們長命。也有個說法是,曆史上我的家鄉時興“大媳婦”,一般媳婦要比丈夫年長七、八歲甚至十多歲,致使一些小女婿十五、六就抱著孩子走姥姥家,不好意思說孩子是自己的,於是讓孩子叫“叔”。」

引文來源:
牟樹華,「一個奇怪的稱呼——“叔”」,『牟樹華的博客』,發布時間:2008-06-13
http://blog.big5.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462647_p_1.html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助益。敬祝 如意!

國家圖書館 知識服務組 謹啟
201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