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宗教的功能? 2.歷史記載北宋平民畢昇發明(泥活字印刷),為何泥活字印刷沒能流傳,而改以(木活字印刷)留傳後世? 3.紙的定義? 4.紙的出現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為何? 5.何謂風水? 6.中國人相信風水的心理因素?

相關諸問題, 提供若干網路資料, 僅供參考而已.


宗教的功能
  人類學功能派的創始者是英國的兩位大師:馬林諾斯基(B. Malinowski)和布朗(A. R. Radclifffe-Brown)。所謂功能,在他們的觀念中是指一種社會制度對於該社會整體的存在所產生的作用。但是他們兩者之間所說的功能建構卻有不同,一般說來,馬林諾斯基所說的功能是著重於個人的、心理的,而布朗的觀點則偏重於社會的、制度的。(李亦園,《信仰與文化》,頁174)因此,基本上,馬林諾斯基認為宗教有以下四種功能:
  1、意義的功能:所謂意義包括概念與需求。人類對於生存的價值、生命意義之困惑,意圖從信仰來獲得抒解。宗教能給予生活價值、目標與其意義,賦予受苦及死亡意義,使人類接受死亡的事實,以減少憂慮。因此,宗教給予人類心靈的安慰,減低人類對現實的不滿。
  2、歸屬與認同的功能:宗教給予個人身份的功能,即是對自我的認知與價值的賦予。信奉共同的宗教之信仰者,能從中獲得歸屬感,並認同他們的宗教團體,這可以讓個人瞭解他們是誰及是什麼。
  3、心理的功能:就個人層次而言,宗教能使人回復快樂的心態,舒坦人類的焦慮不安,使人覺得更堅強、更自信、更有活力。
  4、社會的功能:宗教的最大社會功能在於聯結一個社會,及整合社會的集體情感。宗教的本質乃是社會力量的昇華現象,整合了社會,因宗教的儀式聚合了人們,產生凝聚力,讓人們有共同的目標,能夠加強社會連帶,增加其一致性,並能團結社會。(周雪惠譯 Keith A. Roberts,《台灣民間信仰的宗教儀式行為之探討》,頁18-19)
  至於布朗,則不贊同馬林諾斯基所提的巫術及其他宗教儀式的存在,是為了彌補人們因憂慮與失望所產生的需求,使人們較有信心,面對生活的挑戰。他認為人們並非先有了心理上的憂慮不安,才有宗教儀式的舉行。相反的,人們經常在儀式舉行後,因恐禁忌儀式沒有完全照應做的程序而做才感到不安。因此,布朗認為宗教儀式的舉行,並非如馬林諾斯基所說的,是基於個人心理的需求,而是由於社會制度的需要,鞏固社會規範,維持社會制度。(李亦園,同上,頁174)
  再則,研究宗教行為的人類學家們,大多認同宗教存在於人類社會有三種基本的功能,那就是生存的功能、整合的功能與認知的功能。所謂生存的功能,是指宗教的信仰能彌補安慰人類在與自然奮鬥以求生存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挫折與憂慮心理。假如沒有宗教的安慰與寄託,人類社會的生存將面臨很大的困難。而所謂整合的功能,是指藉宗教信仰,讓人類社群生活得更和諧美滿。所謂認知的功能,則是指宗教信仰維持人類認知過程的持續成長。而人類宗教信仰的發展,也許在某一段時期,或者是某一民族中,某一因素較重要的地位,其發揮的功能就較明顯;也許三種因素都同等重要,因此就共同發揮三種功能。 (李亦園,同上,頁33-34)


北宋時代,畢昇發明了活版印刷術 。這項技術是利用陶土製成薄片,刻成一個個單字,然後用火燒硬後,以分類方法排列。印刷時,再按書稿將活字塊排列在一張鐵板上,放上松脂、 蜂蠟、紙灰等,以火燒製,凝固成版 。 這種使用活字塊的印刷方式,無論在速度、質量或用法上,都比雕板好得多;而且印完之後,又可把版拆了,活字塊還可繼續使用。不過,畢 昇的活字塊因為是用陶土燒製而成,較易損毀,所以不久又有人鑄造錫字塊以取代陶字塊。到了西元一二九八年左右,元朝的王禎,更製造了木活字,並且創造「轉輪排宇盤」,按照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將活字一一排列。這麼一來, 排字工只要坐在兩個輪盤之間,轉動輪盤,便可以取字排版,省時又省力。
參考資料


紙的一般定義是:任何一種纖維的物質,利用機器或天然的方法打散其纖維,浸入水中,再用可排水的模子將纖維濾集起來,即成為一張紙。
許慎[說文解字]提到:「紙,絮一沾也 」,「沾,潎絮簣也」,「潎,於水中擊絮也」;服虔[通俗文]內則謂:「方絮曰紙」。所以,「絮」是原料,「沾」是工具,「潎」是方法,而「方」就是成品形狀了;也就是說:「紙,是水中的絮,經過濾水之簣脫水,黏結後而成的方形物。」
因此,由古至今造紙技術雖然不斷的改進,但,基本的原則確是不變的。
紙的主要原料是纖維,尤其以一些纖維的韌度較強、較長、較具光澤的植物最為討好,自古麻、竹、桔、稻草、藤……都是製紙的主角。
參考來源


現代造紙藝術復興之父達德·杭特曾經下了這個的定義:要把薄片狀的物質歸類為真正的紙,這些薄片必須是由徹底分解到每條細絲都以徹底分離的纖維結構;將這些纖維混合在水中,在用篩狀的濾網從水裡篩出,水透過濾網的小孔眼瀝出,在綠網表面留下薄片的細密纖維,呈現出薄層的形式,這個纏結在一起的薄層纖維就是紙。
維基百科


文化影響
在漢朝以後,紙張大大地推進了書籍抄寫和文化傳播的事業。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書法和繪畫的需要,紙張的要求慢慢地提高。特別是在書法上,因為書法對紙筆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紙張私質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於南北兩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兩地所用的造紙原料都各有不同。
傳播途徑
中國造紙技術的傳播順序,先為紙張和紙製品,其次才為造紙技術。考古發現證實,早在西漢時,紙就已經傳播到朝鮮。大約公元四世紀末,造紙術傳入朝鮮和越南。到了7世紀,產自朝鮮半島的「高麗紙」已經為中國文人所喜用。公元610年,朝鮮僧人曇征將造紙術獻與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日本人稱曇征為紙神。公元9—10世紀,造紙術經絲綢之路傳到西域,並由此傳入印度,開始出現紙質的佛教經卷。
在公元8世紀751年,唐朝高仙芝與大食國(當時的阿拉伯)爆發怛羅斯戰役,戰敗的唐朝士兵俘虜中有懂得造紙的工匠,造紙術便傳入了西方;首先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境內)建立了中東第一個造紙作坊,794年巴格達出現中東第二個造紙作坊,造紙術由此傳到阿拉伯地區。
12世紀初傳入西班牙,13世紀傳入義大利,14世紀傳入法國、德國並最終傳遍歐洲,美洲。但到17世紀時,歐洲造紙術仍然只是中國宋代的水平。乾隆年間,在清廷任職的法籍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造紙術繪製成圖,寄回巴黎,從此先進的中國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傳播開來。
請參考


紙的誕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人類傳播史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在第一張紙出現以前,人類不是沒有嘗試過其他的傳播媒介,中國的簡、帛,埃及的紙莎草紙,歐洲的羊皮書卷,都曾在人類傳播技術史上佔有過一席之地。但是,當紙張出現以後,它們又都很快的一一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讓位於集萬千優勢於一身的紙張。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它們在帶給人類傳播和書寫的便利的同時又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不便。試想,在古代的中國如果有人要寫一本書的話,就得把整個竹林砍倒才夠書寫材料之用。一個官員日常所要批閱的公文,每天至少也要55公斤的重量。在歐洲也同樣,生產一本聖經需要300多張羊皮。試問,這種傳播介質如何能夠擔負起記載文明和傳承文明的歷史重任!它們給了人類傳播的可能,卻又為這種可能的實現套上了重重枷鎖,千百年來,人類背負著這一希望在文明與知識的黑暗中艱難的前行。直到西元105年,紙張的橫空出世才如一道霹靂將禁錮人類文明的枷鎖打碎,文明與知識的雪花在一夜之間飄落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為另一場偉大的革命--文藝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文藝復興普遍的表現是科學、文學、藝術的高漲,其目的是為了適應新興資產階級在文化上的利益和要求,使人類的知識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然而,在中世紀的歐洲,禁欲主義和宗教主義統治一切,神學和經院學壟斷文化領域,整個歐洲都處於中世紀的黑暗之中。根本原因是由於書寫材料和印刷術的限制,文化資訊的傳播極其困難,人民處於蒙昧之中而甘受統治。並非人民不願接近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而是沒有機會。正如前面所講到的,生產一本羊皮制的《聖經》需要300張羊皮,價格之昂貴是普通民眾所無法想像和接受的。只有極少數的僧侶才能讀書寫字,才能受高等教育,平民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同樣文藝復興在這時也是沒有任何機會的。直到有了中國的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之後,才為文藝復興提供了物質的可能性。歐洲人得到了便宜的書籍,文化、知識、教育才真正能從修道院中解放出來,人民的思想才得以啟蒙,新的資產階級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文藝復興的種子萌發,新的知識像開閘的洪水一樣,成千上萬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湧現出來。造紙術和印刷術在這一變革當中起到了絕對重要的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百度百科


有史料記載的風水活動在先秦時期民間就有,到東晉郭璞開始總結民間風水,著書立說。"氣乘風則散,界水而止 "的論述,成為風水師的座佑銘。郭璞可以說是風水學的鼻祖。
風水學又叫堪輿術,根椐地理地形研究風和水,而研究風和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研究"氣"。中醫認為,"氣者,人之根本"。風水學認為,氣者,仍為山川,天地,@@(論壇過濾用詞)陽之氣。本人認為就是四氣:天氣,地氣,宅氣,人氣。風水學就是研究天氣與地氣之合,天地氣與宅氣之合,最終目的是做到天氣地氣宅氣與人氣之合。
地有三寶『水火風』,亦即陽宅的三要素--水份、陽光、空氣。 
水者水也-人之血也;火者陽光熱能也-人之體溫也;風者空氣也-人之氣也。 
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分別為陽光、水份、空氣,陽光講的是溫度,所以適溫是最佳的生存環境,過冷或過熱都是困境;而空氣呢?就是風水的『風』,其訴求是高含氧量與代謝流通;水份呢?當然就是風水的『水』了。『風』與『水』皆有調節溫度的能力,因此雖名之為風水,實則也涵蓋有溫度的隱意也。
風水學,其學名稱「堪輿學」,堪乃高處,輿為低處,堪輿為天地之總名,堪又為天道,講的是時間,輿為地道,講的是空間,故風水就是堪天輿地之學也! 
古書云:「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得風次之。何以言之?氣之盛雖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 
所以風水講究的是要藏風聚氣,又云:「水是山家血脈精」,試看全世界所有的古文明,無不皆寄於大河流中的,大河孕育大城市,小河孕育小城市。如台南府城的文明來得早,乃有五條港文化的孕生… 
參考(1)
參考(2)


何謂「風水」,老祖師尊在其「風水真經」中即云:風水妙法乃是科學、天文學、物理學、醫學、家庭學、健保學、環保學、道學、理學、電磁學等有依據,至高無上大妙法;風水之學可以救人心,救化社會,普利天下眾生,離苦得樂。又云:風水是佛家空色不二法門。風者空,水者色。空者,思想、積極、光明、精進大智慧;色者,行為、物質、實踐、行道、慈悲心。風水能滋潤萬物及人類,人之呼吸即是風,人之血脈即是水,世人居家要有風和水,風水調和居家安。師父在其:「風水宇宙觀」一書中,亦云:一家住宅必有門和路,門路即是水路。門路之作用及空氣調節對流之作用,其空氣即是風。因此,宅舍的內外門路、窗、水溝等都是促使氣流的條件。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情境的互動,直接、間接影響屋內空氣之對流、空氣對流現象風水。師父說:廣義的風水學包含大宇宙原本具足的「真炁」,它是 一種能量,它蘊藏在每一萬物的個體中。它是潛能,亦是般若智。有待開發。開發過程則有賴後天「氣」的活躍。而「氣」的行程則有賴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以及山川水流的移動,運動及震動,及之將先天「炁」轉化成後天「氣」的空氣,因此,師父一再強調,人要健康,就必須運動及工作,並設法與周圍環境相調和,以維持平衡狀態。此即心理學上的所謂「適應」,適應是人和環境的協調過程,人若能與所處環境取得和諧關係,即是適應良好,即是心理健康居家環境亦復如是。
由環境心理學觀點看,居家環境,建築設計不只製造一個物理環境,它也製造一個心理環境。建築學者室內設計學者與環境心理學者已有共識,即建築結構的方式,室內設計的型態與人的心理、思想、情感及行為存有機動性的交互關係在。因此居家的每一房間都要保持氣流的暢通。而居家環境地整潔維護,內部擺設的協調穩定,以及空間關係的互動調和,皆是維持氣流暢通的條件。至於門路、牆垣,甚至外表結構、型態及內部動線等亦都應盡調和與平衡的義務和責任。其最終目的在維持氣流的暢通,和與大自然的融合。使居住者心靈安祥,身心健康。師父在本刊創刊號序言中,即明白開示:「風水是生活,生活即風水;若人悟風水,其壽必永恆」。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