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見大悲" 是什麼意思?

您好
相關問題, 提供網路上之若干解釋如下, 僅供參考.

自己雖未斷煩惱卻運用大悲以救濟眾生。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
參考來源-佛門網buddhistdoor

愛見大悲
菩薩的悲心是為眾生修起的,福德與智慧是從觀察眾生,解除眾生的痛苦而成就。在菩薩大悲心行的運用上,如果有了一絲絲的貪著愛染,那麼在熱心救世的大悲心行中,本質已是染污了。而這染污就是「愛見大悲」。如《注維摩詰經》卷五所舉:

羅什:未能深入實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

僧肇:若自調者,應先觀己病及眾生病,因緣所成,虛假無實,宜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觀未純,見眾愛之而起悲者,名愛見大悲。

道生:作上二觀起大悲之時,名為觀中有愛念心,又見眾生而欲拔濟之者,為愛見大悲。[37]

在未證得實相深義之前,承認有能愛、所愛二相,而這以順於自我意欲的愛染所起之悲心,在佛法來看,是染污不純淨的。自誓拔濟苦迫有情的菩薩,如果本身尚未能詳細推察緣起道理,知諸法無自性,乃因緣所成虛假不實,而以妄執實有眾生之心態行拔濟之事。則無疑是「泥菩薩過江」了!所以《維摩詰經》卷中〈文殊師利問疾品〉云:「作定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38]是故菩薩所行當須隨時謹慎念頭的生起,當起了不當的念頭時即應警覺而捨,如此下化眾生的任務就能任運自如不違本懷了。
參考來源-福嚴佛學院

悲與智是佛菩薩所具有的一雙之德:智者上求菩提、屬於自利;悲者下化眾生,屬於利他。若以之配於人身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如阿彌陀佛之兩脅士,則悲為左脅士之觀音菩薩、智為右脅士之大勢至菩薩。雙運就是悲智圓滿、同時具足運行的意思。 
  我們學佛的人若有慈悲而無智慧,就會產生一種「愛見大悲」,即執著於人而起的愛;《維摩經問疾品》上說:「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鳩摩羅什法師註解說:「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愛者思惑、見者見惑,二者都是煩惱,對事的迷惑名愛、對理的迷惑曰見;如貪欲、瞋恚等為迷事的惑;我見和邪見等為迷理之惑。《楞嚴經六》也說:「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眾生若墮落入愛見的坑中,就迷失了成佛的菩提大道。今人在祝賀友人的婚禮中,常以「永浴愛河」四字為祝,此大錯誤也。他不明愛欲溺人,豈能譬之為河!又貪愛之心,執著於人、於物而不離,皆墮落難以自拔者!我們學佛的人,必須永出愛河以登彼岸。所以《八十華嚴上說:「隨生死流,而入愛河。」《楞嚴經》上也說:「愛河枯乾,令汝解脫。」要等愛河乾枯了,才能解脫。佛法中常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皆非學道之人所宜,都是成佛之道的障礙呀!所以有智慧而沒有慈悲,無法圓融地度化眾生也。 
參考來源-菩提仁愛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