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我在看電影「聖袍天下:驚世女教皇」時,時代在中世紀,女主角因緣際會在幼時,進入了主教座堂學校學習(而當時教會學校是只有男生在唸的),有一次主教誇獎了女主角,說她應該被讚賞,因為她的寫作臻於完美,下一幕就是同學們拿著裝著應該是墨水的牛角(?),在女主角經過時一杯一杯淋在她頭上。 我想問,淋墨水在女主角頭上是否有什麼意義呢?這是褒還是貶?或者單純只是導演的一個手法?謝謝!

您好
我們認為這是基督教文化世界中一個具高度象徵的動作. 這與基督教 "洗禮" "施洗"
關系直接, 代表的是一種 "上帝的恩典", 是一種褒揚. 您在電影中看到的場景, 能用的
工具是墨水, 所以能往頭上倒下去 "施洗" 的最方便的就是大家眼前的墨水了. 我們現
在最常見的, 就是在一些活動結束後, 如比賽, 或慶功, 大家開香檳, 甚至可樂, 白開水也
行, 直往人的頭上澆, 您想想, 這是不是與您看得電影的情節屬於同一個文化根源. 
僅供參考


何謂洗禮, - 英文動詞施洗 (baptize) 是希臘詞 [βαπτιζω, baptizo] 的字譯/音譯。此希臘詞之所以用字譯/音譯變成英文,因為它的英文翻譯似乎決定了洗禮的形式;它的英文翻譯是浸禮 (immersion)。...「希臘詞 [Baptizein] 和德文詞 [taufen] (來自 [Tiefe: 深度]) 最初正是描述一個人或物件完全被浸入水中,然後被撤出水中的過程。」 

未施行浸禮的教會中,洗禮 (baptism) 不翻譯成浸禮 (immersion),但理解成過程包括在受洗者身上灑水、淋水的儀式。無論是施行,或是未施行浸禮的情形,洗禮施行人都會說出洗禮的慣用語句:「我以聖父、聖子和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禮。」為洗禮定義時,難以不考慮洗禮與許多問題的關係,而洗禮的定義可以解答許多問題。史特朗寫到:「基督徒的受洗是將信徒浸入水中再拉起,以示他早先已進入基督死亡和復活的共榮體—換句話說,以示他透過自己與基督的聯合而重生。」 直到所有的問題都已解答,人方能等到一個定義;屆時方能將所有得知的事實,融入一個定義。

洗禮的意義 為何?- 下一個問題「洗禮的作用為何?」和這一個問題是一體兩面。如果沒有作用,也就是洗禮不會洗去原罪,不會傳達恩典等等,那麼 洗禮的意義 有待討論。以下我們將討論洗禮的權能。

洗禮的意義 可以用許多方式表達。首先, 洗禮的意義 是「人藉由耶穌基督死亡和復活的聖靈權能,參與洗禮,透過這項參與,人有了革新的表現,也有了與基督之關聯的表現,與恩典之約之關聯的表現,與教會之團契之關聯的表現;恩典之約的結束和實現都在基督裏」。 請注意到這三重的關聯:與基督的關聯、與恩典的關聯、與教會的關聯。第二,洗禮是神對人的承諾,神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維護這個承諾。「洗禮是對人保證,神用他的話語和工作指導人,永遠不會停止。」 
第三,洗禮的功能如同教會社體的入口,而且「處於每位信徒生命的起點」。 
第四,洗禮的意圖是「透過神給人的承諾、神聖肯定性、恩典,人在建立耶穌基督之教會的過程中,榮燿神」。 
第五,洗禮意味信徒「已然受命執行特殊勤務」。 
第六,洗禮是表達何已發生的顯性方式,「何已發生乃是透過話語和信心,所以是隱性」。 加爾文同意這點,表示洗禮是在世界面前認信。「我們若要進入神子民的行列 … 總而言之,就要公開宣明我們的信心。」 
第七,信徒在新的屬靈生活裏活著,在過去屬罪的生活方式裏死了,這是洗禮描繪的實事。這是真的,人因信有了與基督的連結,所以發生在他身上的事,從而發生在我們身上 (羅馬書 6: 3)。
第八,英文動詞施洗 (baptize) 象徵淨化,不是因為水和純淨,而是信徒因信有了與基督的連結,所以有了新的生命,一個新的創造,也所以處死了舊我,換上了「新我」(歌羅西書 3: 5 以後)。
參考資料


福音小棧--洗禮知多少


洗禮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