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請問是什麼意思?

您好
相關問題, 提供若干網路資訊, 請參考.


出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華嚴經》婆須密多女,在《四十華嚴》叫伐蘇密多女,這是譯音不相同。婆須密多示現的是什麼身分?我們現在社會上講妓女的身分,他示現的是妓女身分,廣度眾生,凡是跟她接觸的都被她度脫了。所以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種身分不是菩薩?菩薩哪個行業都化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菩薩在其中、都有佛在其中,我們凡夫不認識。

  末後他結論說,‘並以慈愛三昧’,在現相、在作用裡面是慈愛。內裡面清淨無染,就像宗門裡面所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他心地清淨平等覺;外面示現的是慈愛,這叫慈愛三昧,他以這個願力示現女身。底下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他裡頭是不是有貪愛?沒有,他是度這一些情執深重的眾生,幫助他們成佛,幫助他們離貪嗔癡,幫助他們覺悟;他有定功,他有智慧,他有善巧方便。如果定功、智慧、方便不到這個程度要去學他,那好了,那准到地獄,這是功夫不到決定不可以學習的。所以菩薩的四攝法,我常常勸同修們,前面三種可以學,後面這一種要看看自己的能力。後面是同事,前面是布施、愛語、利行,這沒有問題,不會有什麼副作用;最後這一條一定要看自己的智慧、定力才行,不可以隨便學習。

  (按語:這個“欲勾”當然也可包括財富、子女、長壽、官祿、健康……)


這個出自于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維摩詰所說經》的“佛道品第八”。 
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 
大部分眾生的身心都是被欲望所驅使的,即使是學佛的人,當還沒有進入聖位的時候,也同樣被欲望驅使,無非是偏向物質和精神的比例的差異。對於所有眾生,佛法的指向對他們都其實是不可理解的,更加不要說被他們接受了,因此,佛法設立種種法門,和種種階段性的目標,這些應對眾生的不同類型的欲望的目標就是法華經所說的化城,有的偏向精神,有的偏向物質,雖然不是究竟的佛法,但是從此,眾生可以逐漸趨向佛法,這個就是所說的“欲鉤”,由此眾生逐漸熏修佛法,最終有一天真實了達究竟佛法了,就會“入佛智”了。
資料來源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佛經裡頭的一句話,這是佛門在指導學生,或者接引新入門學人的一種教學法。
「欲」本來是不好的東西,也是佛教所排斥的,可是當學道的因緣還不具足,或是還沒達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就必須有些方便權宜的辦法,來引領對方入門修道,因此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好比一顆藥,雖是良藥,卻是苦口,直接叫病人吃,對方一定不肯。所以只好在藥的外面加了層糖衣,讓人覺得藥很好吃。事實上,糖衣對治療疾病,一點用處都沒有,可是為了讓病人能吃下這個藥,於是在藥的外面包上了糖衣;這層糖衣就像「欲」一樣。 
當老師在指導學生,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也運用「先以欲鉤牽」的辦法。據說有一個工人,脾氣非常不好,可是老板卻很容忍,僱用他十幾年,因為這個工人能力強,又很負責,尤其他看管的那些牛羊,都照顧得很好,可以說他是很有本事的,只是脾氣壞了點。 
主人也一直很想幫助他,所以常常跟他講:「你實在很有用,可惜脾氣不好,大家都因為這一點,而不願意跟你一起工作,你能不能改一下?」 
工人說:「沒有辦法呀!我每天面對的是畜生,牠一點都不講理,我怎麼能不生氣呢?」主人一聽,覺得工人根本沒有心要改。後來,主人告訴他:「我這裡有一串錢,金額大概是你一年的薪水,假如你能三天不發脾氣,我就把這些錢當作獎金送給你。」
這個人一想:「一年的薪資,這太好了,為了得到這筆錢,無論如何我都要克制自己不發脾氣。」 
於是,他請主人用繩子把這串錢吊在他的面前,讓他天天都能看到這一串錢。果然三天過去了,他一點脾氣都沒有發過。他就跟主人說:「這串錢該賞給我了吧。」
主人說:「當然要賞給你,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你以前說沒有辦法改,現在呢?」
工人回答:「我改了。」主人說:「對呀!可見你是可以改,不是不能改,只是你今天的改變是為了錢,很可惜,如果能夠不為錢而改的話,那你的品德、人格就高尚了。」 
後來,工人想想也覺得慚愧,其實自己不是不能改,只是為什麼要為了那幾個錢,才來作改變呢?如果先前就自發自動,不是很好嗎?後來,這個工人真的把壞脾氣完全改變過來,成為一個待人有禮、性情溫和的人,所以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一個很好的度眾方便法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