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問一下, 什麼是"北海大陸礁層案"?

您好
相關問題, 請參考: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
The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 were a series of disputes that cam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n 1969. They involved agreements among Denmark, Germany, and the Netherlands regarding the "delimitation" of areas—rich in oil and gas—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North Sea.

History
Germany's North Sea coast is concave, while the Netherlands' and Denmark's coasts are convex. If the delimitation had been determined by the equidistance rule ("drawing a line each point of which is equally distant from each shore"), Germany would have received a smaller portion of the resource-rich shelf relative to the two other states. Thus Germany argued that the actual length of the coastlines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delimitation.[1]

The Court ultimately urged the parties to "abat[e] the effects of an incidential special feature [Germany's concave coast] from which an unjustifiable difference of treatment could result." In subsequent negotiations, the states granted to Germany most of the additional shelf it sought.[2] The cases are viewed as an example of "equity praeter legem"--that is, equity "beyond the law"--when a judge supplements the law with equitable rules necessary to decide the case at hand.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th_Sea_Continental_Shelf_cases


一九六四年西德「北海大陸礁層案」(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 (西德/丹麥,西德/荷蘭) [1969] ICJ Rep. 3

(一)案由

1. 德國分別在1964年12月1日 和1965年6月9日 與荷蘭和丹麥進行北海大陸礁層劃界協議談判。但不久即產生爭議,談判終止。

2. 德國發現,在厄伯三角洲地帶,有一海灣角度大約100度,如果按照荷、丹堅持的「中線等距原則」劃分大陸礁層界線,將使德國權利受到侵犯。故雙方提請國際法院裁判。

3. 國際法院:由於荷蘭、丹麥雙方分別起訴,法院基於案件同一性,將兩案合併審理。兩造三方的訴求是提請法院決定談判應適用何種「劃界原則」,而非請求法院決定劃界。

(二)爭點

1. 荷蘭、丹麥:1958年日內瓦大陸礁層公約第六條第二項規定的「中線等距原則」已然成為國際習慣法的一部份,德國雖然未簽署加入該公約,仍應受到該公約的拘束,接受中線等距原則的劃分結果。

2. 德國:劃界原則應該依照「鄰近性原則(proximity)」給毗鄰的沿岸國有「公平、公正的分享」,故不應適用「中線等距原則」。

(三)各造辯論

由於西德與荷蘭及丹麥之大陸礁層相互重疊,雙方無法以協商方式來劃定其大陸礁層之界限,故於一九六七年西德分別與荷蘭及丹麥簽訂協定,決定將西德荷蘭及丹麥間,有關北海礁層主權劃分之爭端交由國際法院審理。並同意將依法院判決,另行簽署劃分北海礁層之協定。

荷蘭及丹麥之主張:劃分北海礁層界線時,應遵守一九五八年《大陸礁層公約》第六條第二項規定,即兩國之大陸礁層相鄰接時,其界線應由兩國協商劃分。但如無法經協商劃分時,則劃分之界線應使其與兩國領海之基準線維持等距離。

西德之主張:劃分北海大陸礁層時,應使各沿海國皆能有公正之一份礁層。前述《大陸礁層公約》中之「等距原則」不但尚未成為習慣國際法,且西德非為該約之締約國,西德之所以反對使用該原則係因將失去英德之部份,故西德可不適用該約。

(四) 法院判決

國際法院於一九六九年判決:

1. 法院首先駁斥西德的說法,認為各國對大陸礁層享有主權的理論基礎,並不在於「鄰近性」,應回歸杜魯門宣言中「大陸礁層是領土深入在海水底下的自然延伸」,故而不應該依照「鄰近性原則」,即要求劃界應給予毗鄰的沿岸國有「公平、公正的分享」。

2. 「等距原則」雖具便利及確實之優點,然西德並未和荷蘭、丹麥兩國依樣簽署該約,故西德沒有遵守該約之義務。

3. 「中線等距原則」是否已然成為國際習慣法? 法院認為,1958年制訂的大陸礁層公約,因簽署國家過少,且證諸國際實踐,該原則尚未被普遍適用成為國際慣例,故「中線等距原則」尚未成為國際習慣法,目前並不存在具有拘束力及應普遍遵守之劃分礁層之原則。。

4. 杜魯門宣言中提出:「此由美國和他國劃定之疆界,必須遵循『衡平原則』劃定。」故各當事國應依「衡平原則」,以協商來劃分大陸礁層。

5. 關於三方1964年和1965年的劃界協定,今後談判必須適用的原則為「衡平原則」。締約方均需考量到所有已顯示之事實,儘可能以衡平方式劃定出該符合國家領土深入和在海水底下的自然延伸」之大陸礁層,而此劃定並不能侵犯他國領土深入和在海水底下的自然延伸部分。. 

6. 若當事國依協商方式劃分大陸礁層後,仍有重疊,則重疊之部分可施以共同管轄、運用、經營等方式解決之。惟當事國協商劃分礁層時,應注意各國海岸一般情況及特殊情況。

(五) 評析

「北海大陸礁層案」的判決,否決了「等距原則」在劃分兩國重疊的大陸礁層時之絕對性,並認為該原則尚未成為一項國際習慣法,故爭端當事國可以不引用該原則來劃分,而應由當事國依據「衡平原則」,以協商方式來解決重疊之部分。

法院對該判決的另一價值,為條約原則上只對締約國發生效力,不對非締約國產生任何效力,即此條約不給予第三國權利與義務。(pacta tertiis nec nocent nec prosunt)
資料來源

題名/著者 從國際判例探討島嶼對大陸礁層劃界之影響 / 陳盈連撰 
出版項 民85 
稽核項 4, 164面 : 圖 ; 30公分 
ISBN 平裝 
附註 指導教授: 王人傑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第二章第二節 "一九六九年北海大陸礁層案"


論有關鮪魚保護之國際規範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99/碩士 
研究生:鄭宇衡 
指導教授:李子文 

第五項 國際習慣法的要素 189
一、 時間的持續性(Duration) 189
二、 一致性與連貫性(Uniformity & Consistency of Practice) 189
.................................................
(六) 1969年 北海大陸礁層案 196
三、 普遍性(Generality of the Practice) 197
(一) 1969年 北海大陸礁層案 198
四、 法之確信(Opinio Juris) 200
...................................
(二) 1969年 北海大陸礁層案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