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半衰期」:
各學科領域的文獻,自一篇文獻產出之後,其被使用率可能因為時間因素而有高峰期,以及被使用率隨時間而遞減的現象;被使用率遞減即「文獻老化」。換言之,「文獻老化」的概念是指學術文獻會隨著文獻「年齡」的增長,其內容可能因為日益陳舊,文獻中所包含的資訊已過時失效、有更新的文獻可以取代該文獻、研究熱潮不再、新理論的發現等因素,使其作為資訊資源的價值不斷減小,甚至完全失去利用價值。科學領域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文獻老化」之時間因素程度不一。「半衰期」是為評量文獻老化現象而訂定的量度指標之一。最早提出「半衰期」(Half-life)一詞的是貝爾納,其在1958年時,於「學術資訊的傳遞:使用者分析」一文中,首度使用該名詞,此後此一名詞即成為探討學術文獻生命週期時,常被計量的概念。
具體而言,「半衰期」的概念與計算如下:
「半衰期」是從文獻被利用的角度出發,針對一個學科、或某一個期刊,研析現在尚被利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一段時間內(X年)發表的。反過來說,即試著去了解某一個學科、或某一個期刊,在經過多少年(X年)後,其一半文獻的利用價值已逐漸衰減。
雖然此種「半衰期」有其缺點,即只能籠統地衡量某一學科領域、或某一期刊全部文獻老化的時間點,但是,在圖書館管理的應用,卻有其實用性,包括可提供進行指導書刊選購、館藏最佳化,排架流通等,而裨益圖書文獻的利用率和流通率之提升。
Motylev 修正式:
1960,美國的圖書館員巴爾頓(R. E. Burton)和物理學家(R. W.Kebler)針對「半衰期」的計算,以9 個學科領域的期刊文獻為實驗例,進行引文資料的統計分析,據以研判文獻老化的情形,結果發現9種不同學科的引文資料之曲線形狀上非常相似,亦即文獻之被援引使用,隨時間而遞減的情形與放射性元素鈾235 的衰變曲線一樣,都是負指數曲線。此負指數曲線的文獻老化曲線方程式,即「巴爾頓–凱普勒老化方程式」(Burton-Kebler老化方程式)。但是,與物質元素不同的是,一個學科期刊的文獻價值之決定因素十分複雜,除了取決於內容本身的因素,也取於某類研究是否是時勢所趨的熱門研究題目,以及其是否也被跨學科的其他領域所使用等。因此,其「半衰期」必然會受到此種種不同因素之影響。
「Motylev 修正式」主要是針對Burton-Kebler老化方程進行修正;Motylev針對實際統計的數列與理論計算數列二者加以比較,發現二者其實差異顯著。因此,提出一個根據實測10年累積的引文相對比率以計算文獻的半衰期的修正版計算式,其提出的修正版計算式的計算結果,能夠比較貼近實際的情形,而且較為簡易,被稱為「Motylev 修正式」。
參考資料來源:
陳光華。書目計量學 Lecture 12 -- 文獻老化。(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0060927121156507701/1/bm200612.pdf )
國家圖書館 知識服務組 敬覆
201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