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以前)沐浴的概況可以從以下引文粗略瞭解, "禮記.玉藻": "日五盥, 沐稷而[面貴]梁, 櫛用[木單]櫛, 髮晞用象櫛, 進禨進羞, 工乃升歌. 浴用二巾, 上[糸希]下[糸谷]...........". 此處沐, 浴一起進行, 過程為: 先用稷汁洗頭, 用粱汁洗臉, 洗完後用黃楊木梳梳頭, 等髮乾後再以象梳梳一遍. 然後小飲幾杯, 吃些小菜(籩豆), 命樂工奏樂而歌. 洗澡時用兩條巾擦身, 上半身用細葛巾, 下半身用粗葛巾......"

沐頭洗面之初, 用穀物之汁. "禮記.喪大記": "君沐粱, 大夫沐稷, 士沐粱", 儘管材料有異, 皆用穀物之汁......古代洗頭用 "潘", 又稱 "沐" 或 "潘沐", 是一種米汁, 色白. 一直到漢代, 平民仍用以洗頭. 文帝竇后弟自言幼與后相離時, 后 "丐沐沐我", 這 "沐" 就是 "米潘". 近年發掘.....新墓葬中, 有裝各種用品並加標記的壺, 其中一壺有朱書 "沐" 字, 是裝 "沐" 之壺. 以洗面言, 後世如 "齊民要術" 所載, 用的也還是 "糠湯". 至於浴用何物, 本段 "玉藻" 引文沒有記載. "周禮.正義" "宮人" 條陸德明釋曰: "沐用潘, 浴用湯", 所謂湯, 是指在浴湯中加香料......

"楚辭" 有 "浴蘭湯兮沐芳" 句, 晉葛洪 "抱朴子" 中有 "沐浴五香" 之言, ......此外相傳漢末安世高所譯 "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 中提到澡浴之七物: 然火, 淨水, 藻豆, 蘇膏, 淳灰, 楊枝, 內衣, 其中藻豆見於魏晉史料, 但漢代是否已使用, 由於此經翻譯時代不能確考, 無法確定..........

除以巾摩擦去垢外, 可能也有使用一種 "洗石" 擦洗者, "山海經" 中錢來之山多洗石, 郭注認為即是可供去垢的 [石爽]. "說文": "[爽瓦], 搓垢瓦石也". 這種石頭在...漢墓....小室中發現, 報告稱之為 "搓石", 是一種鬆而輕的石頭.......

劉增貴, "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 "大陸雜誌", v.98, n.4, p.14-15.

.........當時洗沐的去垢用品, 有皂角, 藻豆等, 如宋人記王安石面黑, 醫者謂為垢污而非疾, 云以澡豆洗面可去之, 為安石所拒. 又 "遂昌雜錄" 記載, 僧人溫日觀與鮮于伯機父交好, 日觀至其家, "每索湯沐, 鮮于公必躬為進澡豆". 當時浙中少皂莢, 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 肥珠子者, "木高亦大, 葉如槐而細, 生角長者不過三數寸, 子圓黑肥大, 肉亦厚, 膏潤於皂莢, 故一名肥皂, 人皆蒸熟暴乾乃收". 而南方一些地區的婦人洗沐, 則有用灰汁者.

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 中國社科出版社, 1998, p.314.

(杭州)富裕人家多自備澡堂, 光顧公共浴室的多為一般庶民百姓. .....澡盆內多置有小長凳, 以為浴者倚臥之用, 旁備有毛巾供擦乾身體之用. 婦女沐浴則以屏風圍起, 肥皂則是以豌豆和香草渾合製成的液體. 通常將一塊熱鐵或熱石投入澡盆中, 作為加溫之需.

出處 謝和耐, "南宋社會生活史", 文化大學, 民71, p.95.